说读经典,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经典很深,不懂怎么读?读了没用何必读?
现代教育特别推崇理解,认为学习就得理解,尤其是读经典,认为不懂而去学是“填鸭”,甚至讥之为“食古不化”。殊不知,这正是符合人性和儿童生理特点的教育。
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,即记忆力和理解力,二者呈现不同的发展曲线。依据现代科学研究,一个人记忆力是在0-3岁即有显著发展,至13岁则达到一生记忆力的顶峰,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。而理解力的发展,却是在13岁前缓慢上升,以后方进展迅速。
诵读对学习力的强力影响正是在右脑记忆力基础上的提升。左脑理解力唯有在右脑记忆力基础上才能产生,并形成整合、拓展。近百年的世界教育主流,却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混为一谈,把是否理解作为唯一判断的标准,造成整个教育的滑坡,尤其是人文教育的灾难。人文学习不可能像考数学这样确切判定一定懂还是不懂,也不能像实验室作实验一样预测什么时候能用得上,甚至怎么用。人文教育奠基思想,可混沌全息不求甚解;科学教育是知识技术,讲求清楚明白。
儿童时期,正是一生记忆的黄金期,有着超强的吸纳力,好像四个胃的牛一样。“填鸭”,是鸭胃小,吃不下,硬填,填了不消化。读经典,应该比喻为“填牛”!先吃进去,到时候自会慢慢“反刍”!“食古”多了,其中自会有所酝酿发酵,将来理解力发展了,或生活经验的时机恰合了,自然“活用”出来。
如果不在幼时给孩子好好“吃”经典,他们就像“饿牛”, 要么吞进一些零散的知识沙盘,要么装进一些动漫、时尚快餐、广告词、明星资讯等等。将来事到临头,一无所有,只凭原始的一点聪明,随着刺激而反应,常不免慌乱失措,窘态毕露,何以涵养人生与成就!
俗话说:不听老人言,吃亏在眼前。经典是民族千年老人留给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,所承载的是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。日日诵读浸润,人生的启迪,博大宽厚的思想人格逐渐养成,生命才能陶溶出深度和高度,正是厚德载物的大基础。所有的聪明智慧唯建立在这个平台上才能尽其用。
现今社会上校园中问题青年、问题学生愈来愈多,原因不在智力上,甚至也不是知识够不够的问题,而是文化教养的问题!教育没有给孩子扎根,看似花枝招展却经不住风吹雨打,无独立人格支撑,只能是随波逐流,随境而变。而植文化之根的最简易可行之策即是经典教育,正是要利用儿童期最优良的记忆,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。可以暂时不懂,或者暂时不用,正是为了日后一生的大用,一生的懂得。
读书在所有学习方式中最简便。那么用最简便的方法学习最厚重悠远富有内涵的经典,正是一举多得的方便法门。如果说功利,这是最大的功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