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们学校多次的语文测试中,很多老师都有同感,学生默写的正确率极低,一个50人的班,默写全对的,仅10人左右,其余都有不同程度的错误:或写错别字,或增减字。正确背诵是正确默写的前提,背诵错误必然导默写错误。如何提高学生背诵默写的正确率呢?本人认为要从以下方面做起。
一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
歌德说:“哪里没有兴趣,哪里就没有记忆”,说明了兴趣对记忆的影响,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背诵课文的兴趣呢?
(一)从学生好表现的心理方面激发。在教学中,我们会发现,如果不是迫于某种压力,学生都喜欢表现自己,根据这种情况,开展一些背诵的活动,比如有的老师叫先会背的学生去检查别的学生的背诵情况。这些学生一听到去检查别的学生,一种自豪感和骄傲感油然而生,好象自己就是老师一样,可起劲了。等到背诵下一篇课文的时候,老师告诉他们,谁先会背谁就去检查别人。学生们为了能去检查别人,都非常积极地把课文快速背诵下来,好去享受比别人强的喜悦。这样,很多学习中下等的学生,都能主动完成背诵,并在背诵中找到成功的快乐,教师一点都不用操心,也不用督促着学生去背诵了。
(二)从学生急功近利方面激发。我教到了一个差班,学生成绩差,学习干劲差。爱随便花钱,除了买玩具就是买零食。上了两周课,我发现学生背诵的效率极低。有一次上晚自习,我为了了解他们的背诵能力,便开展了一次活动,对学生说;谁能在10分钟内正确无误的背诵朱自清的《春》中写春花这段,我就奖励一元钱的一个笔记本;在20分钟内背诵的,奖励五角的一个笔记本。话音刚落,整间教室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,不一会儿,就有学生来背诵了,结果,全班50人中,在10分钟内背诵的有10人,在20分钟内背诵的有30人,其余较差的用了40分钟。过后有很多学生为此写了日记,他们都说,老师这样做,是为了鼓励我们,我们通过这次活动,有了背书的信心。通过这次活动以后,学生背诵课文的进度比原来快了。
二、培养学生踏实认真的习惯
心理学认为,习惯是—种比较固定地、机械地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。具体地说,习惯就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行为模式。良好习惯非常重要,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好的习惯终身受益。”
背诵、默写具有密切的关系,正确背诵是正确默写的前提,默写又能加深背诵的印象,对背诵起到一定的巩固作用。而要能使学生正确默写,就要让学生养成正确诵读的习惯,对背诵的课文或文段,要读准字音,不多读或少读文字,要读出节奏,要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;对写景叙事的文段要读得如临其境,对抒情议论的文段要能领悟其中的情,其中的理,这还有利于学生解答理解性默写的试题。边读边想,熟读成诵,读到使书中的语言能脱口而出。读写结合,对要背诵的内容,读熟了,认真抄写一遍,或边读边抄写,有利与对文字加深印象。能背诵了,再默写一遍,看是否有误,即是否有错别字,是否增减字。发现问题,及时改正,当然,要学生能这样做,需要老师具体指导,定期督促检查。因为教学实际告诉我们,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仅凭老师说一下就能去自觉去做的,况且某种良好习惯要靠老师对学生多次的训练才能形成。
三、指导背诵方法
(一)确定任务,因人而异。
学生的记忆力是有差别的,一首五言律诗,有的学生用不了五分钟就能背诵,有的却要用十分钟才背得,还有的却要花二十几分钟才背得。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要求,才能使学生按时完成背诵任务。
(二)按遗忘曲线规律指导学生背诵。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人们: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,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,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,转天又丢几个的,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,后来就逐渐减慢了,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,几乎就不再遗忘了。指导学生根据遗忘规律和自己的实际能力来确定每天识记的内容,设计每天复习的内容,及时记忆,按时复习,这样就记得牢固。
(三)指导学生掌握一些背诵技巧。对于长的课文,根据文段的内容和特点采用不同的背诵方法。属于说明或议论的文段,用分层背诵法,即引导学生划分层次,用词语概括层次内容或划出能表现层次内容的词语,然后根据这些词语的提示一层一层地进行背诵;有些写景的文段也可用这种方法,比如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第三段按“滁人游”、“太守宴”、“众宾欢”、“太守醉”的层次背诵;属于具体写景的,用图画背诵法,即把文字所描绘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,再进行背诵;属于概括写景的,用支点背诵法,即把记忆的材料概括为几个要点,用这几个要点作为记忆的线索,如醉翁亭记第二段描写与抒情结合,以写景为主,所写之景是一句话一幅景,将此段概括为朝暮之景、四时之景、四时之乐,然后进行背诵;属于写人的文段,抓人物的对话或心理活动来记忆。
我想,我们老师能从兴趣、习惯、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,那么学生的背诵默写的效率是一定能提高的。